2023年12月29日,js333线路检测中心(包头市儿童医院)消化内科首次为11月小婴儿行无痛结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,成功切除2.5厘米巨大息肉。这是医院目前实施过该切除术的最小病患。

确诊前,小婴儿便血一周找不出诱因,家长心急如焚,带着宝宝到我院儿科寻求帮助,经副主任医师高淑青进一步诊查,考虑宝宝下消化道出血,可能为幼年性息肉,立即请消化内科王小瑞、疼痛科王占强两位主任联合会诊。

在充分了解患儿病情后,手术团队决定为宝宝行无痛结肠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。术中发现一枚直径大小约2.5厘米左右的巨大息肉,表面充血、糜烂。患儿年龄太小,肠壁薄,黏膜脆弱,肠腔弯曲狭窄,且息肉巨大,导致操作角度刁钻,操作空间非常有限,要求术者在操作力度、技巧方面务必精准,如有不慎即会出现出血、穿孔的并发症。
最终王小瑞主任全面考量,同疼痛科、内镜中心同事默契配合,联合协作,顺利完成这台精密手术。

幼年性息肉
幼年性息肉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,属错构瘤性息肉。错构瘤是指由非正常组织混杂正常组织构成的非肿瘤性肿物,它与炎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皆为非肿瘤性息肉。
幼年性息肉的发病年龄多发生在2-7岁,其中3-4岁最多,也有少数发生在青少年和成年人。多单发,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,息肉直径通常在0.5~3.0cm,10个以上称幼年性息肉病。
幼年性息肉是儿童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。临床表现最常见为间歇性无痛性便血,此外还有肛门脱出物、腹泻、便秘、黏液脓性便、腹痛、腹部不适、肛门痛、肠梗阻、贫血及消瘦等症状。幼年性息肉若不及时治疗,将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。
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幼年性息肉的金标准,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。临床中也可以通过直肠指检、气钡双重对比造影、超声等协助诊断幼年性息肉。目前普遍认为单发幼年性息肉为良性病变,很少发生恶变,但也有文献报道少数单发性幼年性息肉有腺瘤及癌变可能。
治疗
结直肠幼年性息肉治疗原则是一旦诊断即切除息肉,包括外科手术切除和内镜下切除。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因创伤小、预后好,有经验的内镜医师可使出血、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降低到1%以下,被广泛接受和推广。对于肠镜下无法切除的巨大息肉、宽基底息肉,有恶变的息肉或出现肠套叠等并发症时,应选择外科手术治疗。
随访
一般认为,幼年性息肉若无肿瘤改变,在切除后不需随访。但近年有学者研究发现幼年性息肉具有潜在恶变的风险,与其数量密切相关,应注意随访观察,尤其有3个或3个以上幼年性息肉或幼年性息肉家族史的患者需长期随访。
撰稿:王小瑞